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新质生产力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大变革
目前,以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也同时带动了农业领域新革命。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带来农业领域的革新,推动农业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一次是从人畜投入的简单、低效的经营模式进入以机械耕作的时代;第二次是以进化论、杂种优势学说、遗传学理论等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肥技术等;第三次以DNA双螺旋结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支撑。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摆脱主要靠耕地、淡水、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源自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坚持两线作战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先进性、相对性和动态性,既体现在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不同产业领域传统产业占比、新兴产业成长性存在差异,这两类新质生产力的摆布也就存在差异。农业是传统产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之一,在农业领域尤其应注重发展前一类新质生产力,把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应围绕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
应扭住传统种养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个主战场不松懈。我国农业体量大,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但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问题突出,这意味着我国农业存在着庞大的存量升级空间。对传统种养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总体思路是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六用三提高”,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已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21亿亩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25%,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8.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超过222万、400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7万个、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9.7亿亩次。只要沿着这个思路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应在培育壮大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布局建设农业领域未来产业方面积极作为。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万至3万美元发展阶段,将经历明显的植物源食物占比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上升的食物消费结构转型。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万美元,正处于食物消费结构转型期。满足十几亿人口对动物蛋白不断增长的需求,既需要通过挖掘耕地生产饲料粮的潜力、提高饲料报酬率支撑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开辟新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
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食用饲用生物制造等农业领域新兴产业,前瞻布局细胞培养肉等农业领域未来产业,对我国这种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而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国家在编制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安排使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时,应把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纳入优先支持范围。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把准基本原则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遵循规律,推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应遵循需求诱致型技术进步逻辑,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出发,坚持需求导向,把提高耕地和灌溉用水等资源要素产出效率、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作为主攻方向。
应注重通过技术集成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能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并非都是高大上、关键在管用的认知出发,突出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协同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监制:王岩 编辑:暴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