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
巴中市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自2022年获评省五星级以来,始终坚持“道地药乡•康养巴州”战略定位,强化夯基础、全链条、拓业态一条龙服务,积极构建“高质、高新、高端、高效”产业链,全力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园区质效全面提升。2023年园区综合产值13.2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万元,高于县域平均水平21.1%。
一、强管护、夯基础,提质增效产业基地
一是集成要素强管护。成立园区发展中心,制定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六条措施》《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九条措施》《枳壳种植基地管护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重点支持耕作条件提升、智能化设施设备更新。建立“442”管护机制(每年4次除草、4次施肥、2次病虫害防治),印发实施园区施肥、除草、抗旱排涝、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全环节技术要点。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积极引入国有企业、“强村公司”等市场主体,全面构建村集体、国有企业、经营业主三方共同管护格局,推动1.88万亩标准化基地全面提档升级。二是多措并举稳规模。紧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定位,示范推广“药+粮”“药+蔬”等套种模式,引导种植业主因地制宜套种适销对路的豆类、蔬菜等0.9万亩,有效提高枳壳套种生产水平。突出抓好耕地种植作物“非粮化”用途管控,推动枳壳进庭院、上坡台、到交通沿线,有效破解枳壳产业规模瓶颈。三是规范种植提标准。实施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工程,系统建立枳壳单品种“352”体系(编制枳壳种子种苗、药材质量等3个标准,良种繁育、采收加工、包装贮藏等5个规范,质量溯源、备案与监管等2个体系)。推广“畜-沼-药”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水肥一体化基地4个,建成枳壳GAP种植基地1000亩,奠定道地药材公共品牌基础。系统应用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质量追溯服务平台、川药溯源应用程序,建设中药材溯源监测点3个,实现中药材生产全过程溯源管理,枳壳核心基地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二、扬优势、补短板,全面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深耕品种选育。立足种子种苗道地优势,通过与省中医药科学院、金华农科院联建工作站合作,招引中医药紧缺人才5名,培育道地药材科技服务特派员等专家技术服务队伍3支,开展“枳壳+”质量标准研究及品种选育攻关,发布生产技术规程4项,建成中药材母本园1个、育苗良繁基地5个,年产“三无一全”(无农残超标、无重金属超标、无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采收器官生长,全过程可追溯)优质种苗100万株以上,进一步提升巴州枳壳种苗质量和品质。二是转型精深加工。精心布局建设大健康食品产业体系,建成乡镇加工厂3个、园区精深加工标准化厂房2万平米,中药材年加工能力可达5万吨。深化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重庆中药研究院技术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成辛弗林、柚皮苷、橙皮素提取等工艺6个,研发甲黄软坚胶囊、复方苦柏洗液等中医药院内制剂5个,开发辛弗林等枳壳提取物产品和药浴包、葛根面等中医药康养产品14类,获批国药准字号药品批准文号91个。三是精准主体引育。通过“内扶外引”,引进培育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企业,发展上下游产业、拓展左右岸功能,推动园区提质增效。近三年来,对接扬子江药业、北京同仁堂药业、省中医药大健康投资集团等50余家企业,成功签约项目14个、总投资14.8亿元;实施企业培优行动,支持园区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完善趁鲜加工、中药饮片生产能力,培育四川朝仁棠中医药、林坤生物等规上企业6家,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8家,秦岭药业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拓市场、强联结,多元开发产业效益
一是突出精细销售。布局建设蜀道物流园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建成中药材片区集散中心、供销网点25个,打通物流体系“最后一公里”。抢抓义巴协作契机,打造双向互通平台,建成义乌国际商贸巴中馆,与“金农好好”、义乌供销社、义乌皓野农业等开展合作,开设销售专馆、专区。采取“实体市场+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方式,推动枳壳产品卖出好价、“迈”向全国。今年园区枳壳全产业链收入预计突破13亿元。二是突出融合发展。紧扣道地药材主导产业,坚持“一主多业态”,推进“药、医、文、旅、养”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七彩佛龛药旅融合AAAA级景区品质,培育引进乡村营地、休闲农场、市民农园等新产业新业态20家,一体发展观光度假、餐饮住宿、棋牌会议、果蔬采摘、垂钓养生、农业科普教育,2023年吸纳旅游5.7万人次,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药旅融合的新路子。三是突出联农带农。坚持“大园区+多业主”机制,支持国有企业示范发展、招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引导农户自主发展。创新“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全面推行“五统一、一保底”发展机制(统一规划建设、种苗组供、技术标准、病虫防治、产品回收和订单保底),按照“股权量化、责任分工、利益分成”原则管理园区,国有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按2:8比例分红,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带动0.96万农户实现增收3000元,产业联农带富效应持续放大。